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测试2 

寡人之于国也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5分) ( )

A.加(更)少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B.安无倾(倾覆) 必为之辞(托辞) 焉(语气助词)用

C.相(辅佐)夫子 尔言过(超过)与 无(通“毋”)失其时

D.无乃(恐怕) 危(危险)而不持 陈(摆出来,施展)力就列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5分) (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5分) ( )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5分) (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意思相同的一组是(5分)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曹刿请见。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7.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5分) (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翻译下列两句话。(12分)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A.《论语》中的文章虽然不相连属,但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

B.课文在论述中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破立结合,并将自己的主张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来。

C.结尾一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

D.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以养民,又要重视庠序以教民,才是王道的实现;

二、课外阅读

1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⑴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⑵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⑶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⑴文王:即周文王。⑵刍荛:牧草和柴火。⑶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郊,郊外设关。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于传有之 不亦宜乎

A.传说 应当 B.记载 适合 C.传说 适合 D.记载 应当

(2) 下列句中的“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那一项是(6分) ( )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

B.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持无功之尊……而况人臣乎?

D.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 翻译下面一句话。(6分)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反映了孟子什么样的思想? (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相关问题。(22分)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⑴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30字以内,8分)

⑵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的意境。(6分)

⑶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B(A项“无”通“毋”,C项“颁”通“斑”,D中“孰”通“熟”。)

4.D(例句与A、B、C项的划线词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死”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5.(1)D(2)B(这两题均考查古今异义的情况。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在古代汉语里往往是两个单音字,要分开理解,如第②题中的A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C项“以为”在句中理解为“以(之)为”,即“让(他)做”,今义是“认为”。D项“无罪”在句中意为“不要归咎”,今义是“没有罪过”,区别主要在于“罪”,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另外,词义的改变也是古今异义的一个原因,如①题中的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6.C(“请”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称做某事,如②③,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为表敬副词,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如例句和①④均是。)7.C(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为介宾后置句,包含了一个固定句式“孰与……”,可理解为:“我与城北徐公(比),孰美?”B项为定语后置,D项是介宾短语后置,C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8.要正确翻译这两个句子,关键在于掌握两句中包含的重要句式:“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另外也涉及到一些实词的含义,如“兵、走、是”等。(1) 这与用刀把人杀了,却说:“不是我的错,是刀子不好”,又有什么区别呢? (2) 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9.细细品读原文,我们就会发现结尾一段是事实,而非假设。答案是C。10.(1)D(2)B(3)文王的苑囿,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们可以到那里去,猎取山鸡野兔的人们也可以到那里去。(4)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反映孟子“实行仁政,与民同乐,方能统治天下”的思想。[第(1)题考查词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选择。第(2)题从用法看,A、C、D均为副词,分别译为“还(或仍然)、尚且、还(或仍然)”,B项为动词,译为“如同、好像”。(3)翻译句子,关键在于掌握“刍荛者、雉兔者”的含义;“焉”为兼词,“于之”意。第(4)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11.⑴“残阳”已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射过来,确像是“铺”在江上,很形象。⑵和谐、宁静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悦、热爱之情,借此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上一篇高一语文练习题:《阿房宫赋》同步测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