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本站为大家推荐了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训练提高

1.根据指定的要求默写相关语句:

(1)              ,               。           ,           。表达了作者对入仕的懊悔。

(2)      ,        。         ,         。        ,         。       ,      。描写了归到家门的狂喜。

(3)作者在园中“遐观”见到的景致是         ,         。         ,          。

(4)               ,               。              ,                 。这是作者反复寻觅,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的崭新之途。

2.说明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答:

3.下面“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句是:

(1)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答:

4.说明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答:

5.试对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作些分析。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奚复疑。

答:

6.本文写作时间有争论。一是写于辞官之初(如课本注释),一是写于辞官之前。请你推敲一下课文,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

7.本文是一篇辞赋,请思考并完成下面练习,以进一步掌握这种文体特点。

(1)课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征?

答:

(2)找出课文的韵脚,说说韵脚的转换与课文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

(3)请朗读课文,说说你是如何安排句子节拍的?

答:

8.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回答文后(1)—(5)题。

先生不知何许(何处)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舍不得。吝,惜)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了洞。結,打結、缝补),箪瓢屡空(食具、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这里指饮食常常缺乏、不足。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得的樣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作者对传中人的评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曰:黔娄(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之妻有言:“不戚戚(忧虑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不休息的样子,指努力求取)于富贵。”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这,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这个人。指黔娄)之俦(chóu,同类)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古朴淳厚的上古社会中的帝王)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期在必醉。

③环堵萧然。     ④衔觞赋诗。

答:

(2)文章从        、         、          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的精神。

答:

(3)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答: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这样读书不应当肯定,但五柳先生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

(5)请将《五柳先生传》翻译成现代文。

解析与答案

1.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2)乃瞻衡宇……有酒盈樽。(3)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4)怀良辰以孤往……临清流而赋诗。

2.答案:(1)助词,均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2)助词,定语标志,相当“的”。(3)动词,往,去。(4)前一个助词,定语标志,相当“的”。后一个代词,它,指“彭泽令”这个职务。

3.答案:(4)与(5)。(1)前一个介词,“把”。后一个介词,“因”。(2)动词,认为,让。(3)连词,同“而”。(4)(5)介词,“把”,“以前路”、“以春及”,状语后置。

4.答案:(1)前一个“生”,动词,活,使动用法。后一个“生”,名词,生命。(2)怡,形容词活用动词,使动用法。(3)策,拐杖,名词活用动词。(4)棹,桨叶,名词活用动词。

5.解析: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含有深刻哲理。题中列出的句子都是名句,领会其中深刻含意,对理解课文很有好处。详细解释请参看“课文解读”。

答案:(1)过去的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但是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与“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思相同。(2)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还不远,觉悟到现在正确而过去错误。提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要及时反省,不要铸成大错。(3)意思是,无意为之的事情可能有意外收获,刻意为之的事情却不一定成功,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意义相近。(4)形容大自然生机勃勃,永不停息地运动。有“天行健”之意,因此,“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听天由命,顺乎自然的意思。

6.解析:本题形式上是探讨文章写作时间,好像是一道学术研究题,实际上是检测我们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本题的探讨,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而从全篇内容来看,我们已经分析,这是写作者在决定归隐之前的心灵碰撞,这就更加证明陶潜此文写于未归而将归之际,辞中所写归程及归后种种欢乐情状,是他在观念激烈碰撞,心灵获得解放之后的自由畅想。

7.解析: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理解和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答案:(1)总的特点是,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全篇共15节。文章有多种句式,一是长短不一的抒情散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它们在文中居于特定的位置,或者位于文章开头,或者位于文章结尾,或者位于每部分开头,清晰地显示了文章内部的层次结构。二是四字句,用于描写初到家门的狂喜之态。三是六字句,这是文章主要句式,大多对偶,或正对,或反对,或流水对。其次有少量五字句,例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两个特殊句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两个句子实际是“四、六──四、六”,为了句式整齐和押韵的需要,作者用了“归并(合叙)”的方法,改变为“四、四──六、六”。所以,文章句式整齐,但又有多种句式,整齐中有变化。

(2)通篇凡五易韵,辨认某些字是否同韵,要考虑到古今音的不同,只要读音大致相近,都可以归并为一组。第1段,归、悲、追、非、衣、微。第2段,两易韵,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第3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第4段,时、之、期、耔、诗、疑。很明显,韵脚的变化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第一部分(第1、2段)用三韵,依次描写归回途中,归至家门、归家居住的情景,第二部分写归耕,第三部分写乐天知命,则各用一韵。

(3)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句中虚字可轻轻带过,比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朗读时,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

8.

(1)答案:①造,去、到。②希望,期望。③堵,dǔ,墙壁。④酒杯。

(2)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一、二个空格要求先分析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主旨。第三个空格则要求捕捉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

答案:姓氏、性格、生活及态度;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安贫乐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解析:这道题,启示我们读书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综合分析。不要使学过的课文彼此孤立。

答案;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志”有两方面,一是“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个“志”是明显的,《归去来兮辞》“乐天知命”与此同;一是“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个“志”比较隐蔽,反映了陶渊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乌托邦理想便属此类。

(4)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思考题,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但分析时,要结合课文,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要言之成理,防止主观臆断。

答案: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贬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也有人赞同陶渊明的方法,元朝人李治说:“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

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由此看来,陶不是“提倡粗枝大叶”。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虽然有所专指,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但有的书,特别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名家经典,那便非“求甚解”不可,不然,读一辈子书也还是不会读书。

(5)答案: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恋恋不舍。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上一篇高三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同步测试:滕王阁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